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论治和中医验方

急性病毒性肝炎-疾病概况

急性病毒性肝炎多出现身黄、目黄、小便黄的症状,这在中医辨证为”黄疸"。根据黄疸的出现是鲜明还是晦暗,可分为阳黄阴黄,在急性肝炎中阳黄多见。急性黄疸型肝炎,属中医“黄疸”中的“阳黄”、“急黄”范畴,是由于患者素体中阳偏盛,感受湿浊之邪后湿从热化,或直接感受湿热疫毒之邪,导致湿热阻滞,脾胃肝胆功能失调,胆液不循常道,随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黄、身黄、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。

急性病毒性肝炎-中医验方

  1. 药物组成:

    茵陈60g 白英60g 白花蛇舌草60g 板蓝根30g 大青叶30g 茯苓30g 丹参9g 白术9g 栀子9g

    制剂用法:

    水煎服,日1剂。

    适应病症:

   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。

    方解:

    急性黄疽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,中医认为与湿热爽毒邪关系密切。故用大剂量清热利湿的茵陈与较大剂量清热解毒药的白花蛇舌草、白英、板蓝根、大青叶、栀子相配伍,以清利湿热,使邪去正安。清热药毕竞苦寒碍胃,故配白术、茯苓健脾利湿之品,以制约之。若周身发黄迟迟不退,应考虑湿热久留致成瘀热发黄,酌加凉血解毒的丹参、赤芍以佐之。如GPT较长时间波动于200~300U之间,尤应细察患者热毒残留,还要追究正气虚衰并存,则上方酌加党参、黄芪、淮山药等益气健脾药物。凡病情反复久缠不愈者,往往有湿、虚、瘀相兼,使用本方时,应随症加减,方可奏效。

    资料来源:

    郑伟达.福建中医药,1991,22(4),19

  2. 药物组成:

    赤芍30g 虎杖30g 白花蛇舌草30g 菝葜30g 土茯苓30g 苡仁40g 丹参20g 生大黄10g 紫草10g

    制剂用法:

    水煎服,日1剂。

    适应病症:

    急性病毒性肝炎。

    方解:

    急性病毒性肝炎黄疸期,多系湿热疫毒、痰浊蕴热胶着不解、蕴结不通。故取赤芍、丹参清热凉血、活血化瘀;虎杖、蛇舌草、苡仁、菝葜健脾除湿拔毒;大黄下瘀导滞、泻火解毒、通腑泻浊、推陈致新。 将疆银临床所见,湿热明显者加茵陈、栀子;腑实不通者加芒硝、枳实;疫毒亢盛者加丹皮、龙胆草;痰浊蕴结者加胆南星、白芥子;气滞者加陈皮、郁金;瘀热者加王不留行、桃仁;寒湿凝聚加干姜、熟附子。全方综合重在通下湿热、疫毒、痰浊、瘀血,使阴阳偏盛趋于平衡,气机乖戾循于常度,且药性甘寒平淡,无寒凝滞腻之弊。

    资料来源:

    朱士伏.浙江中医杂志,1995,30(6):252D

  3. 药物组成:

    柴胡10~15g 当归10g 白芍12g 白术10g 茯苓10g 连翘15~18g 蒲公英15g 葛根15g 升麻6~10g 茵陈30~60g 板蓝根12g  苍术15g 川朴15g 郁金15g 丹参15g 甘草6g

    制剂用法:

    水煎服,日1剂,小儿用量酌减。

    适应病症:

    急性病毒性肝炎。

    方解:

    急性病毒性肝炎,属中医学“黄疸”“胁痛”之范畴。多因湿热毒邪壅结中焦、阻塞肝胆,致使肝失疏泄、胆府不利、热毒炽盛、淤结血分所致。由此可见,热毒、湿瘀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病机。作者自拟保肝汤之立法原则即为清热、路解毒、利湿、活血。以清热解毒为主,利湿活血为辅。方中药物可分为:柴胡、当归、白芍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等疏肝理气健脾和名胃;连翘、蒲公英、葛根、升麻、茵陈、板蓝根、苍术、厚朴清热解毒、利湿退黄;丹参、郁金,活血化瘀、行气导滞。临床实践证明,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单用清热解毒剂易致苦寒碍胃,加重恶心、腹胀等症,而单用疏肝和胃则会使毒热难清,病邪留恋不去。所以在疏肝和胃、清热解毒的基础上,加用利湿活血剂,以利湿而增加健脾疏肝之功,以活血而助解毒退黄之力,诸药合用,使本方冶疗急性病毒性肝炎具有消除症状快、退黄快、降酶快、降浊快、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快的特点。

    资料来源:

    杨德祥.甘肃中医,1995,8(2);14

  4. 药物组成:

    白花蛇舌草30g 金钱草20g 益母草10g

    制剂用法:

    加水600ml,浓煎去渣取汁300ml,加糖适量,每日3次,每次口服100m1,连服2个星期为1疗程,儿童剂量减半。另每日静注10%葡萄糖5001500ml,维生素C1~3g,维生素B,50~100mg,口服酵母片、多酶片。

    适应病症:

    急性病毒性肝炎。黄疸、乏力、纳呆、厌油、恶心、 腹胀、上腹或右上腹疼痛等症状。

    方解:

    急性病毒性肝炎,现代医学认为与病毒的直接致病及免疫作用有关,且肝脏微循环障碍是本病的病理基础。中医认为,本病多因湿热之邪侵犯肝胆,肝胆失于疏泄所致。故作者选用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、利湿退黄、散结消肿。药理研究认为其能有效地对抗病毒,对抗肝细胞的炎性损害和变态反应,防止纤维化和癌变。金钱草利胆退黄.利湿解毒,能促进胆汁代谢,加快黄疸消退;益母草活血化瘀、利尿消肿兼解毒,药理研究证实其能降低血液粘稠度,直接扩张血管,从而改善肝脏血流和供氧,使受损的肝细胞及时修复与再生,三药合用,使邪去正安,收满意之效。

    资料来源:

    曾庆佩.浙江中医杂志,1992,(4):157

  5. 药物组成:

    茵陈30~50g 苍术10~15g 木通6~10g 山栀6~10g 赤小豆10~20g 连翘10~20g 厚朴10~20g 板蓝根10~20g 车前子15-30g 银花15~30g 石菖蒲3~6g 青皮3-6g

    制剂用法:

    水煎服,日剂,小儿剂量酌减,若见点刺星状舌加丹参10~20g

    适应病症:

    急性黄疸性肝炎。症见:发热,黄疸,腹胀,腹痛或 m00dン 胁痛,厌油腻,纳呆乏力,恶心呕逆等。

    方解:

    急性黄疸性肝炎,主要是湿热病毒侵扰脾胃,熏蒸肝胆而致肝胆失于疏泄,胆汁外溢。故调理脾胃肝胆在本病治疗中至关重要。多常用茵陈蒿汤、平胃散、栀子柏皮汤、甘露消毒丹等方加减,而本方集诸方之要,综合加减而成。以茵陈、前仁、木通、山栀、赤小豆,渗湿退黄、清利肝胆;苍术、厚朴、石菖浦,化燥湿悦脾、开胃和中;清青皮疏肝化滞止痛;银花、连翘、板蓝根清热解毒。全方体现了渗湿、清利、退黄、调理肝胆脾胃之旨,符合“见肝之病,当先实脾”及“诸病黄家,但利其小便”的治而则,故在治疗中对解除消化道症状、增进食欲、消除黄疸、改善性豆肝功能等方面疗效满意。

    资料来源:

    罗飞.浙江中医杂志,1991,(4):150

  6. 药物组成:

    柴胡12g 陈皮12g 山楂12g 白芍12g 连翘15g 茯苓15g 大黄3~15g 板蓝根20g 苡仁20g

    制剂用法:

    水煎服,日1剂,15天为1疗程,小儿量酌减。 

    适应病症:

    各型病毒性肝炎。

    方解:

    方中柴胡疏肝利胆止痛,升清阳,下积滞;连翘、板蓝根清热解毒;大黄清泻湿热、退黄、能行瘀血,量少能健脾胃。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四药都有抗病毒降酶作用,柴胡保肝洽肝,能保护肝细胞膜不受病毒损害,降低肝内内质网酶的活性,即增强肝脏合成蛋白质的能力。连翘酚能护肝,促进肝细胞的再生,抑制乙肝表面抗原,气分血分有热都可应用。山楂味酸入肝,消食散瘀行滞降酯,合白芍养血柔肝止痛。茯苓能使肝细胞之肿胀消退,与苡仁、陈皮健脾渗湿扶正祛邪。临床所见,湿热甚者加茵陈、黄芩、山栀、甘草;阴虚加沙参、麦冬:HBsAg阳性加虎杖、贯众;胁胀满痛加郁金、川楝子;呕恶纳呆者加法夏、鸡内金;脾胃虚寒加黄芪、党参、生姜等;肝脾肿大加丹参或三棱、莪术;腹水加大腹皮、泽泻、车前子;肥胖高血脂加决明子、茶树根,灵活化裁,以达到调整自体免疫功能、抑制病毒复制的目标,有助于肝功能与整体健康的恢复。

    资料来源:

    魏金荣.陕西中医,1991, 12(3),102

评论信息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4 + 0 = 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