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论治和中医验方

消化性溃疡-疾病概况

中医学认为,消化性溃疡归属于“胃脘痛”、“嘈杂”、“泛酸”等范畴,若合并上消化道出血,归属于中医学“呕血”、“便血”、“远血”之范畴。 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初发多由饮食不节、情志不遂所致。本病的病位在胃,与肝、脾关系密切,也与肝、肾有关,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,胃络淤阻,胃失所养,不通则痛。

消化性溃疡-中医验方

  1. 药物组成:

    甘草6g 陈皮10g 延胡10g 广木香10g 两面针10g 白芍15g 枳实10g 生大黄6g 石菖蒲10g 氧化镁5g 次碳酸铋5g 小苏打12g

    制剂用法:

    共研细末,混匀装人胶囊备用。每粒胶囊含药 0.5g,1.5~2g/次,3次/日。

    适应病症:

    消化性溃疡。

    方解:

    消化性溃疡主要病变在肝、脾、胃,多方原因导致胃失和降、气机阻滞为主要病机。方中甘草能抑制胃酸的分泌,促进溃疡愈合;生大黄清热解毒、攻积泻下;延胡、两面针活血散瘀、行气止痛;枳实、木香、石菖蒲理气和胃止痛;陈皮健脾行气、止呕;白芍养血柔肝、缓急止痛;氧化镁能抗酸和致泻;碳酸氢钠中和胃酸;次碳酸铋保护胃肠粘膜及收敛止泻,三者合用,互相制约,中西药合用共同发挥抗菌、抑酸、护胃肠粘膜、促进胃肠愈合的作用。

    资料来源:

    何可仁.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,1996,6(6) 

  2. 药物组成:

    黄连6g 山栀6g 陈皮4.5g 半夏4.5g 茯苓4.5g 甘草3g 草豆蔻6g(后下) 木香6g(后下) 甘松6g 白及1.5g 田三七1.5g (研细粉药汁剂服)乌贼骨10g

    制剂用法:

    水煎服,每日1~2剂,视病情需要而定。

    适应病症:

    消化性溃疡。症见胃烷灼痛、呕恶、嘈杂、嗳气泛酸等。

    方解:

    加味清中汤适宜湿热内蕴、气滞血瘀者。方中黄连、山栀清胃和中。两药合用共抑细菌生长而清除胃粘膜水肿;白及乌贼骨性粘苦涩,直达骨膜,消肿生肌,制酸止痛;三七化瘀生肌消肿止痛;陈皮、半夏、甘草、草豆蔻、甘松、木香燥化湿浊、理气和胃,又防黄连、栀子苦寒伤中;甘草补益脾气、清中和胃、缓急止痛,诸药合用寒热相适、升降并调、虚实同理,共奏清中和胃、理气止痛、祛瘀生新之功,十分依宗吴鞠通“中焦如衡非平不安”之说。

    资料来源:

    伍德娜.福建中医药,1996,27(1)

  3. 药物组成:

    制寒水石150g 天竺黄15g 肉豆蔻10g草果10g 白豆蔻10g 丁香10g 马钱子10g 安息香10g 泉华10g 诃子50g 余甘子40g 石榴40g 紫檀香20g 獐牙菜20g   矮兔耳草20g 塞北紫堇20g 白檀香12.5g 止泻木12.5g 广木香25g 荜拨25g 藏木香25g 唐古特乌头25g 鲜生马光蒿花25g 青青兰25g 波棱瓜子13g 制铁粉75g 五脉绿绒蒿37.5g 亚大黄37.5g 公英根37.5g

    制剂用法:

    上药共研细粉,过筛,加制水银 12.5g、焦胆2.5g、牛黄5g、麝香5g、红花25g,另研粉;用岩精膏40g,加蒸馏水适量泛丸,每丸重0.6g,每次2~4丸,日2次;另服藏药佐太粉0.05~0.1g,日2次,7周1疗程。

    适应病症:

    消化性溃疡。

    方解:

    本方治疗观察55例,结果:显效(症状或主要症状消失,实验室或胃镜检查正常)35例,好转18例,无效2例,总有效率96.36%。本方组成中重用寒水石和部分藏药,很有见地,值得借鉴与研究。

    资料来源:

    万玛才旦.中国民族医药杂志,1997,3(2):37

  4. 药物组成:

    黄芩10g 苍术10g 白术10g 元胡10g 失笑散10g 白及10g 黄连3g 吴茱萸2g 生薏仁15g 熟薏仁15g 海螵蛸15g 枳壳12g

    制剂用法:

    日1剂,水煎服。

    适应病症:

    消化性溃疡。

    方解:

    本方适宜脾胃湿热者。方中黄芩、黄连、吴茱萸和调寒热;苍术、白术燥湿健脾;生薏仁、熟薏仁渗湿健脾;枳壳行气消痞;元胡行气止痛;失笑散活血化瘀;白及、海螵峭收敛固涩,诸药合用,具有和调寒热、行气祛湿、活血止痛之功效。

    资料来源:

    叶丽君.甘肃中医,1997,10(6):16

  5. 药物组成:

    党参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白及10g 失笑散10g 砂仁5g 木香6g 吴萸2g 黄连3g 海螵蛸15g 

    制剂用法:

    日1剂,水煎服。

    适应病症:

    消化性溃疡。

    方解:

    本方适宜脾胃虚弱者。与方四比较,两方功效大同小异。两方共治50例,结果:治愈45例,好转4例,无效1例,总有效率为98%。

    资料来源:

    叶丽君.甘肃中医,1997,10(6):16

评论信息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6 + 9 = ?